中國是一個干旱缺水嚴重的國家。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,占全球水資源的6%,僅次于巴西、俄羅斯和加拿大,居世界第四位,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,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/4、美國的1/5,在世界上名列121位,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。
扣除難以利用的洪水涇流和散布在偏遠地區(qū)的地下水資源后,中國現(xiàn)實可利用的淡水資源量則更少,僅為11000億立方米左右,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約為900立方米,并且其分布
極不均衡。到20世紀末,全國600多座城市中,已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,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,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。
據(jù)監(jiān)測,目前全國多數(shù)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點狀和面狀污染,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。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,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,對中國正在實施的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戰(zhàn)略帶來了嚴重影響,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。
一是水旱災害依然頻繁,并有加重的趨勢。中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,與土地資源分布不相匹配,南方水多、土地少,北方水少、土地多。耕地面積的一半以上處于水資源緊缺的干旱、半干旱地區(qū),約1/3的耕地面積位于洪水威脅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區(qū),干旱和洪澇引發(fā)的自然災害,是中國損失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。由于氣候變化等原因,中國的水旱災害呈現(xiàn)加重的趨勢。
20世紀70年代,中國農田受旱面積平均每年約1100萬公頃,80-90年代約2000多萬公頃,近5年來,平均每年受旱面積上升到3300多萬公頃,因旱災減產糧食約占同期全國平均糧食產量的5%左右。1950年~2000年的51年中,中國平均農田因洪澇災害受災面積937萬公頃,而1990- 2000年的十年間,年均受洪澇災害面積為1580萬公頃,因水災減產糧食約占同期全國平均糧食產量的3%左右。
二是農業(yè)用地減少,農業(yè)用水短缺程度加劇。隨著城市化和經濟社會發(fā)展,土地被大量占用,非農業(yè)灌溉用水需求在急劇增加,農業(yè)與工業(yè)、農村與城市、生產與生活、生產與生態(tài)等諸多用水矛盾進一步加劇。盡管中國采取了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措施,但大量的農田和農業(yè)灌溉水源被城市和工業(yè)占用,耕地資源減少的勢頭難以逆轉,水資源短缺的壓力進一步增大。
從1980年到2004年的二十多年間,中國經濟發(fā)展速度較快,全國總用水量增加了25%,而農業(yè)用水總量基本沒有增加。全國農業(yè)用水量在總用水量中所占比例不斷下降,由1980年的88%下降到2004年的66%。
三是中國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,生態(tài)脆弱。中國眾多的山地、丘陵,因季風型暴雨,極易造成水土流失。同時,對水土資源不合理的開發(fā)利用,加劇了水土流失。目前,中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,占國土面積37%,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億噸。嚴重的水土流失,導致土地退化、生態(tài)惡化,造成河道、湖泊泥沙淤積,加劇了江河下游地區(qū)的洪澇災害。由于干旱和超載過牧,導致草原出現(xiàn)退化、沙化現(xiàn)象。
四是污染負荷急劇增加,加重了水體污染。2003年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達680億噸,比1980年增加了1倍多。大量的工業(yè)和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中,農業(yè)生產中化肥和農藥大量使用,使得部分水體污染嚴重。水污染不僅加劇了灌溉可用水資源的短缺,成為糧食生產用水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,而且直接影響到飲水安全、糧食生產和農作物安全,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。
五是農村水利基礎設施還不完善。中國約占55%的耕地還沒有灌排設施,農村有3億多人飲水不安全。全國灌溉面積中有1/3以上是中低產田,已建的灌排工程大多修建于上世紀五、六十年代,受當時的經濟和技術條件的限制,一些灌排工程標準低、配套不全,經過幾十年的運行,很多工程存在工程老化嚴重、效益衰減等問題,灌溉用水效率低,節(jié)約用水和提高土地糧食生產率的潛力還很大。
•北方資源性缺水!
•南方水質性缺水!
•中西部工程性缺水!